联系我们 站点地图

北大学科(第二季)-哲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工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化学篇

在北大就这样读书

你的大学:绽放

招生简报|锦江之水通未名:北大在川招生工作圆满完成

时间:2017-07-26 09:51  作者:  来源:

 

  “梓桐花幕碧云浮,天许文星寄上头”。近日,北京大学圆满完成2017年在川的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共有141名学生进入北大,创2008年以来在川录取人数的新高。

  四川优秀学生十分青睐北大。全省文科第一名涂婉童选择北大,理科本一批分数线北大已连续七年保持领先,文理科提前批、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等批次的文理科分数线均连续多年位于各校之首。全省文科前30名中,有25人进入北大;全省理科前40名中,近一半进入北大;文理科前10名中,12人被北大录取。


四川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考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进步,一大批志向高远、品行优良、学业出众的考生选择北大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断之贵独。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件大事,考验的是一个学生、一个家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和诚信的品格。今年的四川高分考生普遍具备这样一种素质,他们能够冷静思考,明辨各种信息的优劣真伪;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勇于追逐梦想,对北大怀有真正的尊重和景仰,为能够圆梦北大感到由衷的幸福。

  省文科第一名,来自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涂婉童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并没有沉醉在师长亲朋的狂欢中,她非常冷静,慎重做好自己的选择。期间,多所高校的招生老师与她联系,但她都非常礼貌地表示,要自己思考、自己决定。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她来到北大招生组驻地,作出了最终选择北大的决定。她说,“初印象中的燕园,虽有白墙环绕,却无丝毫束缚之感,她接纳一切异见,理解一切差别,懂得任何一个生命都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利。这就是我钟爱北大的原因。北大招生老师告诉每一个北大新生要趁暑假多读书,得谨遵教诲。成人了,进北大了,要多多尝试,找到心中所爱,然后专注追求。希望自己能在包容各类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所坚持,有所舍弃,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


涂婉童和北大四川招生组老师在一起


  全省理科第二名、来自成都七中的颜逸辰,他的北大之路要“曲折”一些。一开始,他效法七中诸多前辈们走竞赛保送的路线,为此不惜付出停课半年的代价,但不幸在复赛折戟——这时高三学年已经开始三个多月。重压之下他不断激励自己,为了北大的梦想,他一定拼了!

  苦心人天不负,他依靠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北大博雅计划的垂青;在高考中最终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回首高中岁月,他感叹:北大为我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另一扇门。

  他还特别提到,在北大招生组,他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自由的北大,让你成为幸福的人”。这让他非常感动。他有志于学术,而在北大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里,他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最大的幸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颜逸辰说:“为了幸福,我选择北大,选择元培。”

  胡好玥是一个从小种下“考古梦”的孩子。小学时参加志愿活动在四川博物院担任“小小讲解员”的经历,使她“感受到了一种展厅和文物带来的安宁,一种不太明亮的灯光带来的吸引力”。她这一讲就坚持了五年。在北大参加考古夏令营、近距离接触到考古学院的师生后,更是“情根深种”,家庭饭桌上都是停不下来的“北大考古见闻”,连爸妈都不住感叹,开玩笑说“这娃遭洗脑了!”出分后,多个学校都拿出各种“热门”专业向她抛来橄榄枝。她沉吟一番,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文章《写在梦想成真之际》(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该文章)。文章里说,“我能隐约感觉到:除了北大我不会去读任何的大学,除了考古我不会去读任何的专业。我也知道在这个时代,情怀是最容易变质的东西。然而在我人生的前18年中,我只对考古这一样东西痴迷过。年轻就意味着时间是最大的资本,一切不适合都还可以重新来过,何必为了莫须有的忧虑而放弃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我知道人总有一天会向现实低头,然而我不希望是现在,当我对我所爱的光芒还在燃烧时。北大是一个发掘你所爱并助你成功的地方,何不来北大,追求我一直燃烧未曾熄灭的梦?都说未名湖是个海洋,湖水深深,托起我看似脆弱的小船,引领我劈波斩浪,驶向远方的灯塔。”


胡好玥在招生组举办的交流会上


多渠道、宽口径衡量招录人才,各方面人才“群贤毕至”

  北京大学宽松的人才成长氛围、自由多元的培养路径选择,使得在本科招生中,多渠道、宽口径、不拘一格的人才考察成为衡量高考成绩之外的重要评价因素。得益于多元的人才选拔模式,一批拥有学科特长、创新能力、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的学生结缘北大,为北大增添一抹鲜艳的亮色。期待他们能够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注入新时代的北大人血液。

  刚刚过去的7月14日,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泰国最古老城市——佛统府(Nakhon Pathon)的天空。在第49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的舞台上,成都小伙雷之韵作为代表中国参赛的四名队员之一,和来自80多个国家的选手华山论剑,一举夺得国际金牌,为祖国和家乡争得了荣誉。此前,他还担任化学国家集训队班长,并以全国第2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队,此后毫不犹豫选择保送北大化学学院。在同学们心中,他是那个最有好奇心、最有意志力、最有创造力的人;参加竞赛的经历,又锤炼了他的品质和科学精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他为代表的学科特长生,必将取得贡献全人类福祉的成果。


雷之韵和国际金牌、五星红旗在一起


  来自江油县第一中学的寇锋,童年时就跟着父母来北京务工。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给施工队做饭。“在父母精心编织的世界里,我过得无忧无虑”。年岁日增,由于无法在北京读书,他回到家乡上学。上初中后,母亲决定回老家照顾他。但在一次意外变故中,母亲倒下了,腿部常痛得无法站立。四处寻医未果后,她再次踏上了北上的火车。母亲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外债,日子过得更为拮据。他暗下决心,“唯一能改变家里处境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戒掉了几乎一切娱乐活动,一头扎入学海,抱着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念头,拼命地学习。得知他能够通过“筑梦计划”被北大录取时,他毫不吝惜地表达着自己的敬仰之情:“毫无疑问,北京大学是无数人梦想的学习殿堂,她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自由进取的学术之风。在我看来,北大像一个孩子,建校120年,尚处在一个大学的幼生期,正飞速地成长着;北大又像一个青年,充满激情与活力,在社会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北大还像一位老人,和蔼地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不仅教会他们知识,还教会他们做人。这一切让我对北大有着无限的遐想,我希望在北大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希望通过北大这扇窗与世界对话,希望在北大成长为一位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毕业后,我还将选择继续深造,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将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自己,也相信北大,我将用接下来的四年青春,勇敢地扬帆远航!”

  四川有68个县通过国家专项计划的政策优惠,有10名来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的学子得以与城市学生一道圆梦北大。蜀道之中、大巴山深处的达州宣汉县宣汉中学的郑丽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父亲在村里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母亲在县城卖保险,平时家庭生活很拮据。内敛腼腆的她,在谈到结缘北大时,却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和感恩:“当班主任打电话告诉我成绩时,我不敢相信自己会考得那么好,是我高中三年最好的一次!曾经有无数个夜晚,我在教室里学习到熄灯,然后摸黑走出教学楼。现在想来,能够被北大录取,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大的目标!感谢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为我们这些贫困地区的寒门学子提供了好的机遇!”


诚信为本、将心比心,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招生咨询服务工作

  四川人天性烂漫、积极乐观、吃苦耐劳,铸就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是相通的,北大四川招生组的微信公众号就是“锦江之水通未名”(SC_PKU)。四川历史上星光灿烂、名士辈出;在这些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中,四川北大人也成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群体,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正因为如此,四川历来是北大的重点生源地,招生指标和最终录取人数都稳居全国前列。招生组成员始终带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工作。我们一致认为,招生工作也是一项育人工作,第一,不是在当地住几天,而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第二,严格遵守教育部的规定,招生不是争抢高分,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真正选出每一名品学兼优、志向远大的、诚实守信的学生;第三,不是把学生招进来就完事了,而是要有一系列的措施来跟踪培养,使得每一个人在北大都能学有所获,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际,无悔于十八岁时的选择。


拟报考北大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座谈


  一是尽最大努力满足考生所填专业志愿。招生组充分了解每一名线上考生的基本信息、兴趣志向,并在四川三个城市设立咨询点,开通了7个咨询电话,二十四小时耐心解答考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尽全力满足每一位考生的第一志愿。

  二是凸显人性化关怀,提供贴心服务。考虑到面对面咨询难免出现言不尽其意的情况,又考虑到招生育人工作实际,招生组发布了《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给考生的一封信》,以一个师兄的身份,用情真意切、娓娓道来的语言,呼吁考生“要给自己留够试错的机会”“要给自己的人生不断赋予新的可能”,“常怀赤子之心”,为自己负责,勇敢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了包括成都商报、封面新闻、红星新闻等知名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支持。招生组还吸纳一名在北大留学的美国小伙作为招生成员,除了“颜值爆表”以外,还旨在从他的切身经历出发,提供给广大考生和家长以一个看待北大的国际视角。

  三是突出情感纽带,营造家的氛围。招生咨询期间,在成都、绵阳等地都举办了新生交流会,邀请北大四川校友会、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等社团和机构负责人、校友代表与新生同学见面,围绕北大和四川的省校合作、川籍毕业生发展情况、北大学习、北大生活(川麻交流活动、北京火锅地图等)等各方面举办“新生第一课”专场讲座,拓展对北大和北大人的深度认识。志愿填报结束后,招生组第一时间建立起微信群、QQ群等通讯平台,方便同学们沟通联系。招生组还将与四川校友会一道在成都举办“新生欢送会”,与校内社团“川聚——四川文化发展学会”一道在北京举办“新生迎新会”,及时整合、更新学生信息,并为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学长导师”,开始进行跟踪培养和反馈。


  “金秋九月,我们一同做这世上的光和盐。”北大四川招生组真诚地希望,所有四川新同学能够互相支持勉励,在大学遇到更好的自己,书写属于自己的大学故事,绽放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北大四川招生组赠言




电话:010-62751407 | 招生监督电话(纪委办公室):010-62755622 | 地址:北京大学王克桢楼20层 [查看地图] | 更多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21 ©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 京ICP备0506507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