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7位教授和7位校友,共14位北大人新晋两院院士,人数连续三次居高校之首。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目前在北大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1人。院士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7位新晋院士的北大教授简介如下: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张平文,男,1966年7月生,湖南省长沙县人。1992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计算数学和科学计算研究,他在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移动网格方法及应用、多尺度算法与分析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迄今在JAMS,SINUM,PRL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冯康科学计算奖等多项荣誉。
谢心澄,男,1959年2月生,江苏南京人。1988年5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在量子霍尔效应、电荷及自旋输运、低维量子体系等领域中,对新型量子现象的预言及理论解释做出了系统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贡献。在Science、Nature系列,PRL、PR系列等国际重要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90余篇,部分成果获得“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席振峰,男,1963年4月生,河南虞城人,1996年9月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功能分子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他率先系统地开展了双金属有机试剂化学研究,发现了几类全新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模式,揭示了双金属试剂不同于传统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机制,提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协同效应”理念,为金属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迄今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化学会首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多项荣誉。
黄如,女,1969年11月生,福建南安人,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研究,在低功耗器件的新机理新结构、纳米尺度器件和关键共性工艺等方面作出系统、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自2007年以来连续8年在微电子器件领域标志性国际会议IEDM上发表论文19篇,成果连续3次被列入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部分成果转移到著名的IC公司。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
俞大鹏,男,1959年3月生,宁夏中卫人,1993年10月在法国南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材料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半导体纳米线材料的制备与物理性质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开启了国际纳米线材料研究新纪元,在其可控制备、新颖物理性质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原创性和系统、深入的学术贡献。迄今在Nature子刊、PRB /PRL、APL、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被SCI他引一万余次,Google Scholar h-index 为75。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二届北京大学研究生“十佳导师”等荣誉,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倪晋仁,男,1962年8月生,山西山阴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82~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他将水沙科学与环境工程技术结合,在河流动力地貌、河流污染控制技术及河流治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1994)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获得者,牛津大学客座教授(2009-2012)。
张远航,男,1957年7月生,重庆城口人,1990年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气污染的基础理论和防治技术研究,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选择珠江三角洲开展长期定点实践,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国家和其它区域提供了技术借鉴。担任“863”重大项目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7位新晋院士的北大校友简介如下:
陈晓非,男,1958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曾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地球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等职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主要从事地震波传播理论及震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地震波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等理论与计算地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在震害防御与地球资源勘探研究领域获得应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120篇。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邵峰,男,1973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1991年—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学士学位。现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宿主巨噬细胞如何通过其先天性免疫系统来拮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制等领域。多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上。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是最年轻的中科院新当选院士。
曹晓风,女,1984年—198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199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1991年—1997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现任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学相关研究。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得美国杜邦青年科学家奖。研究涉及拟南芥中的组蛋白甲基化与开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理研,高等植物中small RNA的合成途径调控机理研究。多篇文章发表于Nature, Cell等期刊。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
王福生,男,1962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擅长病毒性肝炎、疑难肝病和艾滋病的诊治。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全军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国家973和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
杨志峰,男,1963年9月生,1990年—1992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已合作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4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EI收录论文150余篇。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任辉启,男,1953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 1977年—198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现为总参某研究所研究员,少将军衔,专业技术二级。主要从事防护工程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武器破坏效应、工程防护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黄璐琦,男,1968年出生于江西省。1992年—199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先后负责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12部,专利2项。2015年当选医药卫生学部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电话:010-62751407 | 招生监督电话(纪委办公室):010-62755622 | 地址:北京大学王克桢楼20层 [查看地图] | 更多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21 ©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 京ICP备0506507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