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站点地图

北大学科(第二季)-哲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工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化学篇

在北大就这样读书

你的大学:绽放

【校友撷英】王俊:用基因科技为社会做有益的事

时间:2014-04-29 16:25  作者:陈圆圆  来源:北大新闻网

在王俊的身上,有很多光环:5岁上学,16岁考入北大生物系,22岁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现执掌全球最大的基因研究机构——华大基因。他是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2012年世界科学界十大年度人物榜单上唯一的中国人,是2012-2013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在《财富》杂志评出的2013年度全球40位40岁以下精英中位列第8。

在华大的发展史中,王俊也参与并执行了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炎黄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大熊猫基因组计划、肠道菌群基因研究、百万基因组项目等。

谈及个人,王俊低调地说“22岁之后我与华大是一体的”,形容自己“只是一个想对社会做点有用的事情的普通人”。然而当被问到华大在未来五年有什么新的目标时,王俊却自信而坚定:“让基因科技改善每个人的生活,做全球生物科技和产业的引领者。”


 王俊


从北大到华大:结缘基因组学研究

1992年,16岁的王俊考入北大生物系。沐浴着北大开放自由的氛围,王俊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他当时兼修了数学和计算机两门学科,并凭着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攻读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后又继续攻读博士。王俊对待学习有灵活的态度,比起苛求门门满分的成绩,掌握知识更重要。“在北大,除了受到学识上的熏陶,我还收获了精神上的成长,有益于培养我独立的人格。”他不仅是交叉学科人才,还是位兴趣广泛的运动健将,喜欢篮球、徒步、登山、骑自行车等各种活动。此外,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王俊表示,北大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自由的精神,充满活力、热情四射的校园氛围对他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寄语北大的师弟师妹们要珍惜在校的时光,多学习、多思考、多做事,让未来少一些彷徨和迷茫,多一份自信和坚定。

199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承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的项目,杨焕明、汪建教授到北大来劝说正在读研的王俊参加这一历史性计划。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转向基因研究方向,王俊说这完全是个机缘:“听李松岗老师说要去遗传所做课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李老师一句‘你去了人家还不一定要你’,一招激将,我就决定加入队伍了。”

走上基因研究之路虽是因缘巧合,但王俊很快爱上了这个职业。他最初对人工智能十分感兴趣,渴望在认识人类自身上探索;但将目光转向基因领域,他发现基因研究可能更加基础,“我当时想,这个计划说不定能对未来大脑认知提供可能性。”王俊说自己一直没有忘记当初华大成立的初衷,“一群人将各自全部积蓄拿出来,投入了一个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计划。”

今天,王俊的理想与他所从事的基因研究显然有了更深层次的结合:“了解基因是认识人类自身很重要的环节,但不是全部。人类的健康和基因息息相关,对基因的研究能更清晰地了解基因和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人类对健康、农业和环境的认识。了解自身、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想法至今未变。”


由“门徒”到掌门人:与华大基因同生共长

1999年,华大基因研究院在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促成下诞生了。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的23岁的王俊承担起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任务,出色的实力让王俊成为华大最被器重的“门徒”。此后15年中,这个最年轻的“元老”成为华大所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完成者。

王俊曾创下了一个保持至今的纪录:一周只睡14个小时,平均一天只有2小时。这是2001年华大开启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序列图研究工作时,博士尚未毕业的王俊担任华大基因生物信息主管时的“战绩”。14年后,王俊已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丹麦皇家基金会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奖等,并且已在《细胞》、《自然》系列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成为中国“70后”群体中的杰出科技代表人物。

正如王俊自己所说,他的成长与荣耀与华大基因是一体的。王俊告诉记者,基因是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等一切生命科学现象的内在原因和根本调控者。基因之于生命就像元素之于化学;测绘基因序列就像绘制元素周期表,是一切生命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和新科学发现的创新源头。基因测序有助于准确解开生命的奥秘。

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研究机构,华大基因在测序平台能力、科学发现突破、产业发展和应用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王俊介绍说,至2013年,华大基因发表SCI论文19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论文为122篇;发表在《科学》、《自然》及其子刊的论文为35篇。《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将华大基因在中国科研机构榜单中列为第五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排名第二,仅列中国科学院之后。在健康领域,基因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疾病的预测、预警、预防和治疗。目前,华大基因已经完成无创产前基因检测23万余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 5000余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高分辨基因分型检测35万余例,乙肝耐药基因检测5800余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66万余例。

2013年3月,华大向未来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成功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成为首个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机构。同年4月,比尔•盖茨在2013博鳌亚洲论坛“对话比尔•盖茨:为穷人投资”上演讲时,称赞华大基因是中国创新的一个典例,让他想起当年创立微软的日子。

王俊与比尔•盖茨先生商谈战略合作

“华大基因的特点在于,已经形成以‘产’养‘学’、以‘产’养‘研’的发展模式;华大得以壮大与持续的原因正是将基因组学研究转化成产业应用。”王俊说到,产业营收大部分反哺科学研究,推动源头创新与研发。而创新研发与研发的不断投入催生的是让大众受益的产业应用。实际上,华大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开展科技合作,已经在产业链上占领了制高点。


科学不该是阳春白雪:基因科技造福社会

华大基因的网站上有一个独特的板块叫作“社会责任”,这里记载了王俊和其他所有华大人共同的理想与抱负。2003年SARS爆发,王俊和他的团队在第一时间完成病毒基因译码并做出30万份免疫测试剂盒,免费送至各个医院,前后不过96小时,而当时华大已经半年发不出工资。此后,华大在印度洋海啸遇难者鉴定、少数民族大规模体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华骨髓库测序、地中海贫血救助、德国大肠杆菌防治等方面都贡献了力量。


2012年王俊在第13届基因组标准协会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俊认为,基因研究其实只有三件事:读、弄懂以及应用。对于大众而言,基因科学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事实上,基因组学研究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等领域。华大基因团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以促进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他们致力于将基因组领域的科研成果与技术突破应用于医学健康实践中,开发了一系列的检测技术,如单基因病基因检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基因检测还将有望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实现未来个体化的基因健康管理。在农业领域,基因组指导的分子育种已经开始被广泛的应用,通过分子标记进行选择性育种,可以加速新品种的培育周期和提高品种质量及多样性,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前沿的科学发现不应该是阳春白雪,只有转化为应用才可以服务于大众,真正为大众所用,做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是我们一直奋斗的方向。”

从北大到华大,不管身份是学生、研究者还是管理者,王俊始终怀抱“想对社会做点有用的事情”的信念。他表示,既然选择了基因研究,就会沉下心,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华大是一个能让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平台。无论事业还是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要走好一点走长一点,才能做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事。“千年之后,人们不会因为你的财富而记住你,也不会因为你发表了多少篇学术论文记住你,一定是因为你对这个社会做了些有益的事才记住你。能用基因科技给人类造福确实功在千秋。”


大数据时代:做全球生物科技和产业的引领者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后,很多的大数据量、大科学的研究思路,开始逐步形成。大数据科学时代已经到来,以数据为驱动力的研究将为生命科学带来巨大的变革,前沿生物科学正经历着由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向数据科学的三级跳。王俊介绍到,区别于传统的假说研究模式,BT+IT的模式促使科学研究方法从实验科学到理论科学到计算科学,再到连续密集数据分析,整合多层次的生物信息,对多组学进行联合分析,产出科学发现的同时带来巨大的产业价值。在健康领域,大数据科学将革新未来的医疗方式,为治愈疾病助力。对于华大基因来说,数据挖掘的巨大价值与利用将是机遇,而如何克服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难度则是挑战。此外,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开始涉及临床应用,但将其大规模推广及采用还存在很多挑战。公共教育、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都是要考虑的。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上,中国有许多领域已经是世界一流。在未来发展中,华大基因将抓住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浪潮,以民生需求带动,用新的科学技术引领,为全球大众提供前沿生物科技在医疗、健康、农业、环境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服务,推动个体化医疗和健康的新模式,真正做到让基因科技改善每个人的生活,做全球生物科技和产业的引领者。

过去14年多的时间里,华大基因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许多标志性的成就。然而王俊平静地回应道:“与我们想做的事情相比,这点成绩,算不上成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他看来,让老百姓受益于基因科技,每天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好,才是华大基因真正的成就。

编辑:拉丁

电话:010-62751407 | 招生监督电话(纪委办公室):010-62755622 | 地址:北京大学王克桢楼20层 [查看地图] | 更多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21 ©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 京ICP备0506507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