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站点地图

北大学科(第二季)-哲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工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化学篇

在北大就这样读书

你的大学:绽放

黉门对话第四期:从科幻到科技,是咫尺还是天涯?

时间:2014-05-23 16:04  作者:靳戈  来源:北大新闻网

5月23日上午,第四期黉门对话以“科幻与科技:咫尺或天涯”为主题,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本期活动由工学院承办,邀请了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研究员、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大校、中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程承旗教授进行人文艺术想象与技术工程实践的跨界对话。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原常务副总指挥胡世祥中将,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程旭教授等嘉宾出席对话活动。工学院党委书记谭文长主持本次活动。

程旭在致辞中说,北京大学2048远景规划的实现,需要北大人的努力付出,更需要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源自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树立信心,践行梦想,除了需要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和实验室中的勤奋探索,也需要与实践的接触,向实践学习。本期黉门对话邀请了来自航天科工一线的专家向大家介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历程与成果,正是我们向实践学习的大好机会。同时,研究生的培养也鼓励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本次活动就是一场人文艺术与技术工程的对话。在理工领域作出一流的成果,不仅需要创新的思维和精湛的技术,更需要用科幻打开思路,培养想象力。科学与技术推向社会,造福人类,也需要科幻作品发挥科普作用。程旭说,航天领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先后诞生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渊源,希望在座的学生以本次邀请的专家前辈为榜样,树立信心,努力奋斗,在各条战线作出突出的成绩。

 
程旭致辞

对话先后围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科幻作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未来等话题展开。张柏楠、刘旺介绍说,经过了认真的对比研究,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选择飞船作为发展起点,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经过几十年的自主研究,我国已经拥有了比较独立的载人航天体系,这正是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体现。

关于科幻与科学的关系,程承旗结合世界载人航天的历史,认为科幻为科学的进步提供思路和支持。“目前一线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非常具有前瞻性,越来越具有科幻的色彩。”刘慈欣结合自己创作“三体”系列小说的经历,提出科学知识为科幻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和空间,这是神话等形式不可比拟的。“三体”系列小说的创作正是源于刘慈欣本人对于三体问题的兴趣。

张柏楠认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两条路径:向深空探索,为地球服务。对于后者,张柏楠提出航天事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机遇,商业化的运营将为航天技术广泛进入民用领域提供机制保障。此外,关于载人航天事业未来的发展,对话嘉宾还探讨了“人类的未来是地球还是宇宙”这一哲学问题。尽管这一问题难以得出肯定的答案,但嘉宾们达成这一共识:“科学技术未到达的地方,人文艺术率先抵达。载人航天事业需要做技术上与人文上的双重准备。”嘉宾们还讨论了信息技术与载人航天事业的关系:信息技术将空间和物质以信息的方式予以表达,也许载人航天技术在未来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空间移动和物质传输的信息化,那将是航天技术的一次伟大革命。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李存标教授主持对话环节。

对话环节

在提问环节,四位嘉宾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载人航天事业的风险、科学与科幻的边界、科研工作中团队的价值、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经历等问题。嘉宾们坦诚而富有哲理的回答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在掌声中,四位嘉宾寄语在座的学生们放开想象力,树立自信心,不断提高国家的空间意识和海洋意识,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

观众提问

由工学院师生参与采访、编辑的《燕园骄子——13位杰出院士的学术人生路》在本次黉门对话活动中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军凯副教授主持仪式。胡世祥中将、李军凯副教授以及参与对话的四位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


李军凯主持新书发布环节





 
新书发布会


编辑:舍予

电话:010-62751407 | 招生监督电话(纪委办公室):010-62755622 | 地址:北京大学王克桢楼20层 [查看地图] | 更多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21 ©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 京ICP备05065075号-8